【一張照片看「亞猴」走莖】
今早發現這球_亞猴芽點很適合看「走莖」。
「走莖」其實是全種類鹿角蕨的正常成長方式,
只是_亞猴生長速度快,葉容易受損受攻擊,
才突顯了這個問題...
相關連結 【玫桂小築】專利"蜂格板"_鹿角蕨(亞洲猴腦_第二隻腳)
常聽到有人說「因走莖而斷頭」,
但這是兩回事。
「走莖」是正常生長方式,葉與手緊密交疊生長,
有了葉的支撐後長手,葉越包越大推高芽點。
「斷頭」成因很多。
如徒長,葉/手成長間隔過大,植株無葉支撐,
過度晃動導致莖部斷裂。
也有可能是植株根系萎縮或介質鬆動(盆植),
導致植株脫離附生物。
這株是側邊球形種植,
依植物天性「根下葉上」,
所以上板或上球_亞猴的手都是翹起來朝天,
芽點當然也是跟著往上走。
盆植平放種植_亞猴,芽點勢必朝天長,
葉的支撐一定要跟上,一旦跟不上出現晃動,
植株因為感到不安全,進而生長遲滯。
亞猴會利用營養葉,
自己會找支撐把自己固定好。
(如野生亞猴包覆樹枝)
亞猴植株要穩固,
先要讓它的根著入附生物,
而附生物一定要穩固,
營養葉只是成長時三點支撐的重要支柱。
亞猴未成大型植株前,
乾燥老化的營養葉軟軟的,
僅能靠綠色健壯的葉支撐,
隨著體型加大,生成的葉也更加茁壯,
乾燥老化後如木質堅硬,
這樣才能撐起日漸大型化的植株。
總之,
附生植物必須附生在穩固物體上,
植株感到安全才能成長。
盆植不是不行,
只是當植株根系未將盆中介質攀附穩固前,
任何晃動都可能影響成長。
附生植物的根系都有強力附著能力,
如蘭花,一般蕨類等,
只要附生物不是完全平滑,
都可以附著於表面,並足以支撐植株重量。
所以說,
人為種植附生植物用「櫟樹皮」比用「原木切片」好,
在台灣鹿角蕨想上樹,上「台灣樟樹」比上「芭樂樹」好很多。
人為種植可以使用線綁於附生物,
但在自然界,鹿角蕨從幼株成長茁壯,
都只靠自己的根,附生於樹皮凹痕多的樹木,
穩固性/集水性都比光溜溜的附生物好。
待續...